我發現的第一顆超新星2006ds
由網路DSS下載之影像 |
2006/07/18 |
2006/07/19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影像由口徑40公分史密特蓋賽格林主鏡F值5.7+無濾鏡之ST-9E冷卻CCD拍攝,每張曝光30秒
東經120.7830度 北緯21.9500度ˇ,海拔30公尺
墾丁星星村天文台
Kenting Star Village Observatory
蔡元生 與 呂科智攝
一、緣起
2005
年初我正式的將天文台遷移至墾丁地區,也把望遠鏡加大了些,對休閒觀星來說那是一個很棒的地方,在鹿林山天文台台長林宏欽的建議下,開始進入天體測量的世界,並進行〝超新星〞與〝小行星〞的搜索,且在2005
年底完成所有測試,真是如虎添翼,正式開始我的新天體搜尋。
二、我的設備
目前我採用的拍攝儀器為MEADE16 吋SCT 鏡筒+減焦鏡,AP1200GTO
赤道儀,SBIG ST-9E 冷卻CCD,TCF-S
電腦控制電動對焦裝置,使用ACP
天文台控制軟體操作拍攝、導入、圓頂連動等等排程,MAXIM
DL 影像處裡軟體比對超新星,"天體測量"軟體測量座標及小行星等等,此系統曝光30
秒可得18 等天體,下載約11
秒,導入時間大約等於或小於下載影像時間,設定等待圓頂到位及設定赤道儀停頓時間5
秒,一個目標約45 秒,一小時約可拍攝100
張影像,目前使用的清單是選定赤經+20 度至-45
度間,共約1000 個16
等以上的星系作為搜尋目標,拍攝視野15'×15',自2006年初到7/19
日共拍攝24 個晚上,少於5 個完整的晚上,共拍攝約3700
張影像,在1000 個不同的視野,發現第一顆超新星。
三、建議使用的器材
不是一定要花大錢才可以有大發現的,要利用身邊的器材發揮到極限,如果想有效率的發現新天體,至少要達到以下標準,望遠鏡口徑20
公分或以上,VC200L,VMC200,R200SS,C8,M8...,冷卻CCD ST-7,ST402...等等,可以自動導入的赤道儀,如GPD+SS2000PC,EM10
或EM200 TEMMA 系列,之前拜託彰化羊肉王(王威凱)同好用VC200+ST7E
這種平價的組合做測試,視野約8.8'X13.1',分別曝光30.60.90.120
秒,不做導星採用自由追蹤,不拖線的曝光時間約在90
秒內,同樣可攝得18 等星,曝光30秒雜訊太強,90
秒太浪費時間,所以選擇中間值60
秒作為拍攝基礎,加上圖檔下載與下一目標自動導入的時間,合計約2
分鐘可拍攝一張,每小時約30
張,這樣的組合足以做超新星搜尋了,當然,花時間是一定的,重要的是時間花下去一定有成果的!
四、前置作業
在家中可以做器材組合測試,包含軟體整合測試,選定拍攝目標星系...等,星系選擇亮度當然不要超出望遠鏡組合的極限星等,星系尺寸不要太小,當然也不要太大,大約在視野的1/3
以下看起來比較順眼,導入有些微偏差也可以抓到目標,我選的星系是以NGC,IC
目錄中的星系為主,範圍也不要太廣,我選擇天頂以南,一是南天競爭對手較少,二是望遠鏡導入時距離進,可縮短導入時間,當然誤差也就小了,測試最有效率的曝光時間,不需要導星下可曝光時間多長不會拖線,再依星等需求決定每張曝光時間,開始可能會花點時間修正各種參數,如此才會達到最佳的效率!
拍攝清單範例:
五、後置作業:
拍攝完的目標,與自己建立的資料庫或是網路上的圖片比對,這個過程要小心處理,是最傷神的,如果比對時有發現多出的星點,先不要急,請參考〝天體測量〞單元!如有可疑星點請再次拍下可疑目標確認,發現可疑目標仍然在同一位置出現時,請仔細做好星體測量及報告短文,再三確認無誤後發出報告!
超新星的公告可以參考清單 http://cfa-www.harvard.edu/iau/lists/Supernovae.html
明亮的超新星網站 http://www.rochesterastronomy.org/SNIMAGES/
星系影像線上資料庫 http://www.supernovae.net/snimages/reference/index.html
超新星發現報告範例: